山东省2022年能源工作重点
近日,山东省能源局公布2022年山东能源工作重点,围绕构建安全可靠、清洁低碳“能源保障网”,着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,全面提升供应保障能力,加快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。目标显示,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7000万千瓦以上,占比达到38%左右。重点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、鲁西南采煤沉陷区等大型风光基地,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,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。
明确发展目标
电力总装机达到1.8亿千瓦左右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7000万千瓦以上,占比达到38%左右
煤炭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左右
天然气供应量260亿立方米左右
能源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以上
五大重点任务
积极有序调整能源结构 重点推进“五基地两示范”建设
把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重点推进“五基地两示范”。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以沿黄九市为重点,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、鲁西南采煤沉陷区等大型风光基地,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,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。
1、海上风电基地
组织实施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,规划总规模3500万千瓦。重点推进渤中、半岛南500万千瓦以上项目开工建设,建成并网200万千瓦。争取760万千瓦场址纳入国家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。
2、海上光伏基地
出台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方案,布局“环渤海”“沿黄海”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,总规模4200万千瓦以上。加快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开发,开工规模300万千瓦以上,建成并网150万千瓦左右。打造“风光同场”一体化开发模式。
3、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
制定鲁北基地规划方案,总规模4000万千瓦以上。充分利用潍坊、滨州、东营等地盐碱滩涂地,加快推进风光同场、储输并举、综合智慧、产业融合、生态友好“五位一体”重点项目建设,开工规模500万千瓦左右,建成并网300万千瓦左右。
4、鲁西南采煤沉陷区“光伏+”基地
印发基地规划方案,规划总规模500万千瓦以上。以济宁、泰安、枣庄、菏泽等地采煤沉陷区为重点,推进渔光互补、农光互补项目建设,基地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左右。
5、胶东半岛核电基地
力推进海阳、荣成等核电厂址开发,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700万千瓦左右。积极开展海阳核电跨区域供暖规划研究,适时启动工程建设。
6、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示范
国家试点县规划建设方案。以试点县为重点,召开现场推进会,总结推广先进经验,全年开工规模500万千瓦左右,建成并网300万千瓦以上。
7、“百乡千村”绿色能源发展示范
加快88个乡镇、668个村首批标杆创建工作,打造农村地区清洁用能新模式,全年建成50个左右“标杆乡镇”、500个左右“标杆村”。
全力保障能源可靠供应 突出抓好“三链”建设
夯实省内能源生产基础,增强能源供应网络,加强储备能力建设,突出抓好能源供应“三链”建设。
1、增强电力供应链
煤电机组更新改造。大力推进煤电机组“三改联动”,完成节能降碳改造、灵活性改造、供热改造各200万千瓦以上。合理布局大型煤电机组和高效背压机组,建成规模370万千瓦左右。有序关停退出小煤电机组200万千瓦以上。煤电总装机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。
抽水蓄能电站建设。建成120万千瓦沂蒙抽水蓄能电站,加快推进文登、潍坊、泰安二期480万千瓦项目建设,开工枣庄庄里100万千瓦项目,在运在建装机达到800万千瓦。开展大型站点资源普查,做好青州仁河等8个、840万千瓦储备项目站址资源保护。加快中小型站点资源普查,争取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。
2、稳固煤炭供应链
3、完善油气供应链
抓紧抓实行业安全生产 重点推进“五基地两示范”建设
聚焦煤炭、油气、电力重点领域,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,加快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,提升本质安全水平,守牢能源发展安全底线。
1、狠抓煤矿安全生产
2、加强油气管道保护
3、强化电力运行管理
建成煤电机组在线监测平台,实现机组运行、电煤库存等实时监测。制定迎峰度夏度冬和重点时期保电预案,组织开展全省有序用电和重点地区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。强化电力运行监测预警,探索建立重要输电通道联动防护机制。完善电力需求响应市场机制,响应规模达到600万千瓦。系统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,推动省域5G电力示范网规模化应用,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、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全部实现智能巡检。
4、加强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安全管理
聚焦新业态、新模式,全面加强行业安全管理。开展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,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。
增强能源行业发展新动能 激发能源行业发展活力
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改革创新,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激发能源行业发展活力。
1、聚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
依托各大院校、科研院所、创新中心等单位,建设核能、先进储能、氢能、新型电力系统等研发创新平台。培育国家能源领域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,制修订一批地方系列标准。重点推广CCUS、柔性输电、液流电池等50项左右新技术、新产品和新装备。举办清洁能源发展高端论坛、锂电产业博览会。
2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
围绕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条,加快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等项目建设,主机年产能达到500台(套)。开工烟台年产3.5万吨安全壳模块制造、济南年产5000台套核电仪控设备等项目。年底前,新能源“雁阵型”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家左右,产业增加值增长9%以上。
3、积极推动电力油气市场化改革
深化电力体制改革,全面放开煤电优先发电计划,稳妥开展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,建立市场规则动态调整机制,市场交易电量达到3800亿千瓦时左右。推动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山东运维中心,探索建立天然气线上统一运行和交易规则。
4、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
5、全面加强能源法治建设
(信息来源:山东省能源局)